中文
English

政策引领国产质谱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2-08-12

国家为推进国产质谱行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将“质谱分析检测技术”明确列为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将“实验分析仪器制造”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大类;《加强 “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将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 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化快速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端 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等。科技部近年来持续加大质谱产业研发投入,与国内一流科研仪器企业合作,针对国产空白领域,重点布局高分辨率和串联质谱、研发方向呈现多元化、高端化。


政府采购政策有望打破进口质谱粘性。质谱仪的定位为重质量,轻成本,难 以通过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直接实现替代。国内质谱市场中,40%需求通过政府 招采环节,包括医院、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2021年12月国家通过《科学技 术进步法》,明确指出:1)对于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 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2)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且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予以限制;3)政府采购的产品尚待研究开发的,通过订购方式实施。2021年5月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如序号 20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审核建议配比采购本国产品比例达到25%。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由于国外质谱仪厂商在国内吸引了大多数质谱人才进行国外质谱仪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工作,国内的质谱仪行业发展几乎停滞,国内的分析仪器厂商在质谱产品领域的研发进入近20年真空期,在工程化设计和全套生产工艺上也与国际水平持续拉开差距。零基础布局质谱研发,需要8-10年左右的周期,整合多学科人才,实现从理论设计到工程化设计和全套生产工艺的研发突破。 21世纪以来,随着质谱仪市场的迅速增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留学归国人才加速推动国产质谱仪的研发,近年来在质谱核心技术及质量分析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2006年,国产首台商用四极杆气质联用仪的推出,标志着国产质谱仪器开始进入市场。


目前主流质谱仪品类已实现商业化,包括单四极杆、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 并能实现三重四极杆的自主可控生产,对应市场端覆盖率超过80%。2019年7月,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1年首批启动项目——“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痕量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2011YQ060084)”完成综合验收。该专项围绕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针对复杂体系中痕量有机物高通量、高灵敏度和自动化检测需求,研制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产品和配套自动化前处理装置及其它关键部件,开发基于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痕量有机物分析平台,在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环境及生态毒理学、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实现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分享